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怀念我的公公最新章节!
其实有三件事可以充分说明公公感情用事,心地善良。
第一件事是90年代中期他被一个远房侄儿讹诈了100块。当时物价也不高,社会整体经济条件也不好,公公的退休工资已从几十块钱涨到一百多块钱了,家里负担也重,他还是勤俭节约,在农村与婆婆一边做农活,一边抚养孙辈。
公公所在老家附近有很多同姓人,往上推好几代甚至更远可知都是同一家族后裔。因为按他们名字中间那个字就可以对上暗号接上头,确认大家各自辈分。其中有个人理起来按辈分算是我公公侄儿,只是血缘关系已隔很远。大家平时也没以亲戚关系来往,只按地邻关系算点头之交。周围邻居普遍对公公这个远房侄儿评价不高,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家都是土生土长本地人,彼此知根知底,谁家也藏不了小秘密。地邻上的人都说公公这个堂侄儿好吃懒做,爱偷周围邻居家东西。当时大家也穷,家里没啥可偷的。他下手也知道轻重,偷的东西总价不贵重,比如偷只鸡或一小口袋粮食或十几个鸡蛋鸭蛋之类,属于小偷小摸,也够不上犯罪资格,让人生气又无可奈何。地邻乡亲也只在背后议论他,嫌弃他,当面仍然不撕破脸皮。
公公当然也很清楚这人的底细,他在心底很鄙视这个远房侄儿,面子上也哼哼哈哈,日常和对方点头打招呼,毕竟这个侄儿没有偷过他家。但不怕被贼偷,就怕被贼惦记。有一天,賊亲自门来借钱了。他见面就亲切喊一声“三爷“(公公所有长房侄儿都叫他三爷,当地方言中三爷就是三叔的意思。公公所有幺房侄儿叫他三伯伯),这声“三爷”喊得比平时更甜,贼又亲自敬了公公一只烟,还掏出打火机主动帮公公点上火。这个举动瞬间拉近公公与侄儿的感情距离,使公公立马用看亲戚的眼光,而不是看贼的眼光看对方。贼侄儿开口说要借100元。100元在当时的农村不算小数目,当时农村一斤新米卖不到一元钱,猪肉三元到五元一斤。公公一个月退休工资才一百多块钱。公公向来对亲戚地邻开口借钱来者不拒,当即答应,只是他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就很愧疚告诉贼侄儿说这个月没钱了,等下个月发工资再借给你。贼侄儿以为公公是推口话,就走了,过后也没再追问借钱的事。
但是公公下个月真的发工资了,他拿着工资立刻想到自己当初的承诺。公公是个很讲信用的人,在他人生信条中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不管是对谁。于是公公在贼侄儿已经没有再追问借钱情况下,自己亲自上门送钱去了!他恭恭敬敬把100元钱送到对方手里,完成自己之前的承诺。接下来就是安静等对方还钱了。当时农村借钱还钱也不写借条,也不约定还钱期限,只靠口头承诺和信用维系。
公公在家等了一年多,超出同村人正常情况下借钱还钱期限,而且平时碰到对方,也没听侄儿说过要求公公缓些期限的只言片语。公公坐不住了,他隐隐有些担忧,决定不怕得罪人,亲自上门去讨要钱款。公公才鼓着勇气说明来意,对方一记化骨掌语言已把他的100元化得无影无踪。只见贼侄儿用很无辜的腔调大声反问他:“三爷,你咋个又来喊我还钱呢?我不是早就还给你了吗?”在公公迷茫不解一时回不过神的状态中,贼侄儿细细描绘他还钱那天下午的场景,企图给公公植入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就像导演在给演员说戏一样循循善诱道:“那天下午我来还钱的时候,天有点麻麻黑,你披个军大衣,正站在家门口抽叶子烟。你接过我的钱还说不慌这么急还嘛,你还留我吃夜饭再走,我没吃就走了……”看看,这场景细致到天气环境、人物形象、人物对话都还原了,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然而公公心里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假的,是贼侄儿胡诌的。但他居然一句话也无法反驳。因为公公也是第一次遇到借钱人把编造的还钱场景描述得如此活灵活现,细致入微的。对方的表演又如此逼真可信,无一丝慌乱,找不出一点破绽,该慌乱的反而是他。这可怎么办才好?他该怎么反驳对方才合理?手里又没借钱还钱凭据,一切靠嘴说,遇到对方胡说他又不会胡说。公公呆在那里一言不发,看对方口吐莲花说一堆后,他知道贼侄儿不会还钱给他了,只好讪讪地走了。是的,借钱不还的人理直气壮,被讹诈的人心里窝火还不好意思。
人都说“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这句话在贼侄儿身上完全失灵。他养了三个女儿就有两个女儿读书成绩优异,考上大学。一个后来当了医生,一个当了老师,都进入体制内。这在当地农村是不多见的,很多农村多子女家庭一个娃都没培养出来。所以公公和地邻一边鄙视他,一边不得不佩服他运气好,娃娃读书成绩好,说他老来有福气。这个贼侄儿现在年龄大了还在老家生活,因为经济条件好转,早就不做偷鸡摸狗事情,而是积极养蚕,发展副业,还被当地评选成农村先进分子受到表彰。公公提起他来永远表示不屑,因为他被讹诈过10 0元的阴影一直都在。
再来说公公在单位上与人打架的事情。公公五六十年代曾在某小单位兼任会计和出纳,这种职务放在今天妥妥的便于贪污公款。公公却没有贪过一分一厘。因为当时人心普遍朴实善良,贪污受贿现象少。加上公公胆小,一生谨小慎微,生怕自己有经济污点会被开除回农村原籍不划算。有一次,公公单位一个职工找他从公款里借四十块钱。他手里现钱也不多,为满足职工需求,他打借条向上级部门借钱。考虑到其他职工万一也有借公款需求,公公借了两百元备用。谁知只有这个职工借了四十元,他手里剩下160元公款还找不到人借出去。公公捏着公款很不自在,他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不属于自己的钱,多捏一天都心慌。他居然想了个馊主意,决定将就这160元先预支几个同事本月的工资再说。当时单位每人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钱,剩下的也够发四五个人工资。公公只想早点把钱发出去脱手,忘了这种只发几个人工资做法带来的弊端。当时人们都穷啊,都想第一时间领到钱。即使不花,存到银行得利息也好。当即有个整天上班无所事事打毛线的女工找公公领钱来了。她来就说:“听说xxx和xxx他们已经领这个月工资了,我也要领。”公公此时的钱已发完,拿不出钱发,只好赔着笑脸解释事情前因后果,说自己现在手里没钱,等到了发工资日自然发。女工不依不饶,不听解释,只顽强坚持说她不管,别人领了钱她也领,一直在那里吵闹不休。唉,公公要是一直把160元捏到发工资日一起发就没这么多糟心事了,谁叫公公好心干坏事,这下搁不平了。女工靠走后门上班,来头不小,历来在单位飞扬跋扈,正事不做。公公本来也讨厌她,加上公公也是充满自信,一辈子认为自己常有理,而且脾气又不好,公公忍不住了也与女工对吵起来。女工发现与公公吵架一时难分高下,欺负公公个子不高,她竟然先出手打人了。她以为好男不与女斗,说不定公公不好意思还手。她没想到这次情况特殊,公公反应迅速,立即投入战斗。双方扭打在一起,不分高下,最后还是被单位同事分开。此事也让公公一度被传为笑柄,他的感情用事与过度善良成了他的弱点,而不是优点。多年后,我先生与公公聊天时也分析过公公当年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就是不该预支几个人工资,造成别人误会不公平。然而公公口气就没软过,他一辈子坚持自己做法对完了,错的都是那个女工。
公公平时对大保一辈子千恩万谢,实际他也有对大保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不满意又不是为自己的利益。他是气大保太正直,不愿意在工作上拉弟妹一把。
原来大保在她所在市长期担任劳动局正局长,权利很大,安排谁在哪里当个工人之类上班是件小事,甚至都不用自己出马,手下也可以帮她办好。她却不为自家亲戚谋一丝利。尽管公公多次劝说过她,她也不为所动,坚持自己原则,一定要高风亮节。
公公不满意的是自家六姊妹中,大哥没文化就算了,幺幺脾气古怪没读过初中也算了,自己有工作也不说了,最可惜的是小保和小老子最年轻,又都是初中毕业学历,在当时五六十年代农村算文化人。他们明明有几次机会出去上班被公社书记卡着。大保这个亲大姐完全可以在不违反大原则情况下,适当想办法把两个弟妹调出去工作,偏偏大保又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两个弟妹陷在农村一辈子也不管。她的理由很高大上,她要保持晚节。她宁愿自己节约一辈子,从工资里拿点钱支援弟弟妹妹,也不给他们谋一份脱离农村的工作。她本来办得到,她的弟妹文化水平也能胜任。无论公公怎样劝说,她也不为所动。小保比大保小十九岁,面对年龄可以当母亲的大姐严肃坚持原则做派,她也想求大姐帮忙找工作,又不好意思开口。小老子更小更没有发言权。只有公公气得写信说他大姐这种做法只能让弟妹当她一辈子的债主,说她一辈子都要给弟妹还经济债还不清。确实大保支援了弟妹一辈子,却没想到给弟妹安排个好工作胜过这一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
公公还说当时大保单位一个当官的,职位比大保低,违规安排三十六个农村亲戚进城当了工人。这个领导当时就扬言不怕被开除,到时这些亲戚每人每月送他一元钱答谢扶持他,他都能生活。结果他没被开除,只是被撤职。他安排的亲戚工作都保住了。
虽然这个人做法太激进,但大保做法太气人。她就爱护眼珠子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声。而公公为弟妹的利益也不惜亲自批评恩人,也是要鼓很大勇气的。我以前还觉得大保真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贪利,后来看一篇文章说她这种行为也是贪,贪名。唉,搞不懂。
大保甚至对自己养子下手也狠,六七十年代流行知识青年下乡。她的养子高中毕业也没大学可读,又算独生子女符合可以不下乡政策。周围同事都劝她说下乡也苦,让她把养子就近安排在工厂上班。我这个爱护名声的大保一心跟党走,必须事事做表率,硬把她儿子弄去下乡两年才安排回城进印刷厂上班。好在当时印刷厂效益好,谁知后来又遇到印刷厂破产倒闭,要是她当时未卜先知,把儿子安排进政府部门也好啊。
大保当了很多年劳动局正局长,她的亲戚包括她的亲弟妹,亲侄儿男女硬是没有沾她一丝工作上的光。她高风亮节一辈子,过分正直到迂腐一辈子,清廉一辈子。晚年她才发现别人根本不按她那一套行事,别人见风使舵,油滑钻政策空子,反而过得风风光光。她退休后再想去办啥事已经人走茶凉不灵光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保此时才开始疑惑,开始反思,甚至开始后悔,但已经迟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劣币驱逐良币,太坚持原则的人反而没有好下场。公公早就得比她明白,却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