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进京师

云汀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最新章节!

    却说李羡之在陕西乡试中了举人后,搬在乡下庄园中居住,也不打猎了,每日只是读书备考,不觉已是冬日。

    李羡之回到城里家中,向父亲辞行,打卷行李,赶往京城赴考。

    这时,是天启元年,大明朝已到末路,四处流贼起事,天下已然大乱。李明善担心儿子远路危险,又带着许多银子盘缠,怕遇着贼人打劫,便要他多带些人手,沿路护送。

    李羡之却不以为然,他以为随从多了,反而太过招摇,引人注意。于是只带李喜儿和李如意两个,三人各骑了马,带了弓,备了石弹,李羡之还带了三十支羽箭,以备不时之需。

    行前,李明善总是不放心,李羡之安慰道:“父亲安心,我三人沿着管道快马加鞭,不用多久便可至京城,况我随萧教头学了武艺,一张硬弓虽不说百发百中,三二十人也绝难近身,喜儿、如意两个也有武艺在身,可保无虞。”

    李明善虽仍揪着心,但又拗不过儿子,只得随他。李羡之便朝着父亲拜了三拜,翻身上马朝东飞奔出城,李喜儿、李如意两个也打马紧随其后。

    出了城,李羡之却并未如他所说那般沿着官道走,而是七拐八拐来到边境,沿着边墙缓缓而行。李喜儿和李如意大感不解,问道:“公子为何绕路到这兵凶战危之地来?”

    原来,此时辽东后金气势正盛,朝廷不得不抽调天下精兵往辽东战守,榆林也不例外,大半精锐被调走,这便使得此地防务空虚,只有要紧堡寨才有兵驻守,许多地方成了不设防之地,时常有小股蒙古骑兵越过边墙骚扰,李喜儿和李如意也正是因此担心。

    李羡之道:“天下眼见大乱,内有流贼四起作乱,外有后金、鞑靼虎视眈眈,大明社稷将倾。榆林自古便是用兵重镇,早晚必有大战,此地又是我等桑梓之地,不得不以死力相守,故而探查地势,早做准备而已。”

    李如意和李喜儿自然不知自家公子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只做是耍子,一路提心吊胆相跟。李羡之一路将所见所闻,各处要塞、兵垒、道路绘制成图,熟记于心。

    所幸一路无警,三人晓行夜宿,在荒野中迁延了十余日,方才到了黄河渡口。寻了艘大渡船渡过了河,便至山西境内,李羡之才回到了官道,住上了官家驿站。李如意和李喜儿这才放下了心。

    入了官道,行程快了,不出二十日便至京师。李羡之便在离贡院不远处寻了一家客栈住下,每日温习。转过年来,早春二月,礼闱开了,李羡之入场会试,考了三场出来,仍旧回客栈住下,每日在城中游赏,等着放榜。

    到了月末,礼部放出榜来,李羡之挤在举子群中看榜,李如意和李喜儿也在一边,六只眼睛上下左右看了几遍,也未见李羡之的名字在上面。

    显然是没中,这时,人群中有中了喜得跳起来的,也有没中暗自涕泣的,也有考了多年才中如释重负的,更有考了多年依旧不中陷于绝望的。

    李羡之心中万分失落,他终于明白古人们“十年寒窗苦,一朝梦成空”的感觉。不过他终不似那时的读书人,求取功名为毕生追求,过不多久,心情便平复许多。他挤出人群,往客栈走去,李如意和李喜儿也失落地跟在身后,不敢说话。

    回到客栈,李羡之命两个书童收拾行李准备还家。李如意和李喜儿蹑手蹑脚,说话也是窃窃私语。

    李羡之见状,知道两个是因为自己未能中进士心情不好,不敢搅扰,便豁然道:“科场中与不中,皆是天意,也是平常之事,你两个只管收拾,莫缩手缩脚的,鬼鬼祟祟成甚么样子?”

    李如意和李喜儿自幼与李羡之一起长大,虽有主仆之分,但在没人的时候,倒是随便惯了,回道:“我两个总以为公子不中,肚中有气,不敢触霉头。”

    李羡之笑着道:“我何时有过霉头让你两人去触?”

    李如意和李喜儿听了,也都哈哈大笑。不一刻,收拾停当,会了房钱便走。

    客栈老板送出门来,说道:“公子莫要灰心,三年后再来,定能高中!”

    李羡之笑着回道:“借老板吉言,三年后我还住你家客栈。”老板满脸堆笑道着谢回去了。

    李羡之三人上了马,未做停留,径直从西门出了城。方过了护城河,李羡之突然驻马,道:“如此回乡岂不有些狼狈?下次会试,还有三年之期,为时尚早,不如四处游赏一番,领略山河绮丽,追慕古人情怀,亦不失为一雅事!”

    听了李羡之的话,李如意和李喜儿两个不由得在心里叫了一声“苦也!”

    原来此时大明朝已是灾民遍地,盗贼蜂起,全不比以往太平年景。他二人跟着李羡之出来,无时无刻不为其安全担心。

    来时,李羡之在边墙内外乱转,让两个书童已是紧紧捏了把汗,而今他又要四处游荡,怎不叫他两个忧虑?于是,两个书童一齐道:“公子还是安安生生地回家吧,要是出了岔子,我两个纵然万死,也难向老太爷交代。”说着,齐齐下马跪下磕起了头。

    李羡之此时初出茅庐不久,仗着跟萧世乾学得一身武艺,对下跪的两个书童道:“我自不怕,要你两个担忧甚么?”说着催马转向北而行,两个书童拗不过,只好上马跟着向北。

    李羡之此时似乎有些胆大妄为了,他离了京城,往北过昌平,直向居庸关而去——他要一睹拱卫大明朝京师的雄关的风采。

    未料,才过昌平不远,途经一处山隘时,就见一队马贼约四五十骑呼啸而来,蹄声动地。李如意和李喜儿早慌了神,惊叫道:“山贼来了,这却如何是好?”

    李羡之虽一向自恃有武艺在身,却未曾见过如此阵仗,心里也早已慌作一团,拨马便走,李如意与李喜也紧紧跟在后面。

    眼见山贼越来越近了,李羡之只借着最后一丝胆气,强压住心中恐惧,忙绰弓箭在手,用平日打猎的本事,回身使了全身的力气,将弓弦扯得满月一般,只听“嗖”的一声劈空响过,羽箭飞向山贼群中,正射在一匹马颈上。那马中了箭,跑出没两丈远便一头栽倒,马背上的山贼被抛出几丈高,跌了下来,登时不见动了。

    李羡之见一箭射中,胆气便足了一分,又搭上第二箭,“嗖”地射了出去,这一箭正射在一个山贼前胸,跌下马死了。

    这时,众山贼距主仆三人已不足百步,李羡之欲弯弓再射,就听见一片声的口哨,山贼们立刻散开,如雁行一般包抄过来。他慌忙将箭胡乱放了出去,勒转马头大叫了一声:“快走!”用弓背打马便逃,李如意、李喜儿两个回过神来,也忙打马逃命。

    李羡之一边逃,一边回身放箭,李如意和李喜儿没有箭,便把石弹子朝着身后只管乱打。一口气奔出七八里远,这群山贼仍旧紧追不舍,跟在后面“嗷嗷”乱叫。

    就在李羡之带着两个书童狼狈逃命时,眼前三四百步外忽然又有三五十骑迎面扑了过来,李羡之悔恨无极,在心里千般万般咒骂着自己不该逞强,把大好的性命葬送在这里。他一面在心里骂着自己,一面拨马往斜刺里撞,想要冲破牢笼。

    李羡之马快,跑在前头,把李如意和李喜儿抛在后头,眼见要被山贼追上了,惊得两个书童早把手中弓扔了,拼命抽鞭子逃命。

    李羡之见两个书童拉得远了,便勒转马头,抹过山贼旁边,把打猎射狼的本事使了出来,连射数两箭,将追的最快的两个山贼射下马来,两个书童这才逃脱,赶了上来。

    未等三人喘一口气,当面的三五十骑也赶了过来,已是无路可逃了。主仆三人对面立马,李羡之叹道:“我等死于此地矣!”

    话音未落,就见李如意手指前方喊道:“公子,是官军!”

    李羡之回身顺着李如意指的方向望去,果见来者尽皆顶盔掼甲,内中还有一人举着一面牙旗,上面书着一个斗大的“明”字,果然是官军到了。众山贼“呼哨”一声,便纷纷调转马头,往山里逃蹿而去。

    官军中领头的将弁手挥令旗,大叫道:“兀那大胆的山贼,往哪里逃!”

    官军蜂拥追了上去,一边追,一边乱箭齐发。山贼死伤惨重,四散而逃。追到山脚下,那领头的将弁又挥了挥令旗,止住兵卒。

    兵卒们纷纷下马,将死伤的山贼的首级一一割了下来,立时血流满地,腥味冲天。惊魂未定的李羡之和如意、喜儿不约而同地干呕了起来,不一刻,吐的昏天黑地,就差把肠子呕出来了。

    兵卒们见李羡之主仆三人这副狼狈相,放肆地哈哈大笑起来。那领头的将弁朝着这边高声问道:“你等是何人物,竟能从山贼手中逃脱?”

    李羡之吃了一惊,那个将弁说的竟是榆林口音。他忙催马上前,但见此人约三十上下年纪,高盈六尺,虎背熊腰,极是雄壮。

    李羡之跳下马来,深施一礼道:“全仗将军和手下将士神勇,才救得我三人逃生,在此谢过救命之恩。”

    那将弁愣了片刻,也是听出了李羡之的口音,问道:“阁下是哪里人士?”

    李羡之答道:“不才李歆,字羡之,陕西榆林卫人,就在卫城中居住。因上京赶考落榜,回乡途径此地,不想遇上了山贼,险些丧命。”

    那将弁听完,哈哈一笑道:“却是巧了,敝姓尤,名世禄,字定宇,同是榆林卫人,也在卫城中住。阁下可是城中第一富豪李老太公的公子?”

    李羡之道:“将军过誉。将军远在京师,却是如何知晓?”

    尤世禄道:“阁下不知,我亦是今年方到京师考武科的,幸有天助,中了武进士,授官指挥同知,充守备,奉命巡边至此地。遇着阁下,倒是有缘。不过阁下回乡只需出城向西便可,为何绕此险地而行?”

    李羡之道:“久在樊笼中,不知天下风物,本想借着此次出来,回乡前四处游历一番,怎知一出了京城,便遇上了山贼,若非将军相救,恐已身首异处了。”说罢,又道了谢。

    尤世禄道:“阁下哪里话来?保境安民本是我等的分内之事,如何用谢?”

    这尤世禄虽是武人,但极好文学,颇有些文采。而今遇着李羡之,既是同乡,又是举人,很是投机。便命兵丁搬来两架胡床,拣平地放下。让着李羡之坐了。

    李如意和李喜儿两个惊魂稍定,站在李羡之身后。

    两人就坐在胡床上说着闲话,一边等着士兵们清扫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