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离任返京

云汀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最新章节!

    陈夫子自顾阁老府上二爷那里得了机密消息,一刻不停回到嘉兴府来见郝知府。见了面,郝知府忙问结果如何。陈夫子先不言胡按察参奏的事,只把顾阁老回书递上。

    郝知府忙接过书信拆看,细细览罢,见祸事消弭,心中的巨石总算落了地,久布阴云的脸上现出笑容。但片刻间,就又想起白白折掉的几万银子,不由得心疼起来,嘴里喃喃地咒骂着那个捅破天窗的人。

    陈夫子见状,便将胡按察的机密事告诉了郝知府。

    郝知府不知,只在那里闷生气,如今知晓,那暗气早变了明火,腾地一下直冲脑门,当下也不顾斯文体统,跳着脚将胡按察的祖宗八代都访了个遍,仍不解气。

    陈夫子见郝知府越骂越泼,恐下人听见传了出去,面上不好看,连忙好劝歹劝,总算劝住了嘴。

    郝知府虽不骂了,但恨尤不解,道:“我与他胡某人远无怨近无仇,他却如此害我,早晚要与他打这一场官司,叫他知道我的手段!”

    旁边一同被叫来议事的一个老夫子道:“此事还要斟酌,听说军门大人又委了他讨贼的差事,此时宪眷甚隆,不好与他硬拼。”

    郝知府没好气道:“如此说来,倒要我咽了这口恶气么?”

    陈夫子忙道:“府台大人送了大把银子给顾阁老,不如求一求他老人家出山,一个区区按察使,岂不反手便弄掉了?”

    郝知府道:“相府之门深如海,如何能随意相求?”

    陈夫子道:“大人不知,相爷虽不是寻常就能见的,但相爷的事却都是手下一个心腹二爷管着。此次入京,晚生与这位二爷很是盘桓相交了一番,不如求一求他,早晚在相爷耳边吹一吹风,不用多久,事便谐了。”

    郝知府听了,忖度一会儿,别无善法,只好允了。于是给了陈夫子金、银各百两,令其往京里周旋。

    陈夫子接了金银,再往京里去了一遭,求见了顾府的二爷,送他金银各五十两,请他相助。

    那二爷乐得这一百两黄白之物,自然满口应下。办完正事,陈夫子仍旧回嘉兴复命。

    郝知府得了回信,每日候着京师有消息传来,好为他报这一箭之仇。可是左等右等,却丝毫不见消息。这一等,又是数月,转眼到了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晦日。朝廷一封加急邸报传到浙江——在位七年的天启皇帝驾崩了。由于太子在之前王恭厂爆炸时被震死,天启皇帝又别无子嗣,因此帝位由皇弟信王继承,是为崇祯皇帝。

    此时,自魏忠贤以下阉党众人虽颇有收敛,但崇祯皇帝根基未稳,尚在隐忍,因此时局并不甚明朗。

    一枝笔难表两件事,郝知府及众阉党的事暂且按下,待后面再说。在此,再说一说在平湖已做了三年知县的李羡之。

    且说李羡之自借胡按察之手参了郝知府一本,借机免了八千两的生祠饷,盍县百姓闻知,无不感恩戴德,视为父母。李羡之亦颇学了些贤官廉吏之风,重教化、轻刑罚,三年下来倒把平湖县治理的百姓安居,民风淳朴。

    单说这一日,衙门中并无公事,李羡之与贺泰安正在侧厅闲坐谈天,忽然赵文徽走了进来,手中握着一封从知府衙门转下来的邸报。

    李羡之忙接了过来拆看,里面是誊写的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诏书。看罢,随手递给贺泰安与赵文徽二人看。

    二人看了不由大惊失色。转脸再看李羡之,见他却是一副泰然自若的表情,各生疑窦。赵文徽脱口问道:“值此巨变,大人似乎并不在意?”

    李羡之这才意识到自己太过冷静,于是遮掩道:“非不在意,只是未曾露形迹而已。”

    二人意解,贺泰安闲话道:“新君登基,二位大人不妨猜测,朝局将往何处去?”

    赵文徽道:“满州之势在外已不能制,朝堂又有阉党把持朝政,时事糜烂至此,已不可救,当今圣上年少,恐难回天。”

    这番话若传了出去,便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只因三人久在一起共事,相互甚是投契,早已互引为知己之交,因此他才敢如此心直口快。

    李羡之听了,不禁道:“我看不然,圣上虽然年少,却是聪明绝顶之人,非大行皇帝所能比也。况我闻圣上在潜邸之时,便嫉阉党如寇仇,而今虽无动作,不过是暂且隐忍而已,时机一到,必定下手。”

    贺泰安道:“阉党遍布朝野,盘根错节,恐难对付。”

    李羡之又道:“阉党气焰虽盛,终不过是一班奴才而已,但有片纸诏书,便可尽灭之。”

    贺、赵二人见李羡之说得如此轻松,不禁再次咋舌。

    李羡之见二人面带异色,笑道:“二公不信,尽可拭目以待,不出三月,阉党必灭。”

    二人愈发大惊,面面相觑,皆以为李羡之口出狂言。这时,忽有差役进来回公事,不便再言。贺泰安与赵文徽皆起身告辞。

    李羡之送走了贺、赵二人,问差役何事。差役回禀,不过是循例报销县衙车马费用,李羡之签押过了,令到贺泰安处核销。差役领命去了。此皆琐事,暂且不提。

    如此,又过二月,至十月末,国子监贡生钱嘉征上书劾奏魏忠贤十大罪状,发击奸第一声。崇祯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魏忠贤召进内廷面斥之。十一月,下诏将魏忠贤发往中都凤阳安置。

    此时魏氏虽已失势,犹不知收敛,沿途豢养亡命。崇祯皇帝闻之大怒,命锦衣卫逮其入京受审。魏氏闻讯,自知难逃一死,与党羽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内一起自缢而死。

    魏氏一死,消息迅即传开,不日便传遍天下。消息到了平湖,贺泰安与赵文徽方信李羡之料事在先之能,不免疑其能与神明相通。

    阉党既倒,东林旧臣即见重用。到十二月,崇祯皇帝诏命东林领袖大学士韩阁老定魏忠贤逆案。

    韩阁老得了诏命,自然要用一班心腹之人相助,别人无须多说,单说这周郎中亦在重用之列。此时,周郎中已由户部转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念及同门师生之谊,自然不会忘记远在浙江的李羡之。

    此时正是东林得势,要用一两个人自不在话下。周郎中不费多少周折,便讨了一封部文,召李羡之回京述职,晋一级叙用。又委了别人接任平湖知县。

    部文到得浙江,又辗转到了平湖,李羡之接着,贺泰安、赵文徽及一班吏役皆来贺喜。却说钱县丞与苗主簿自李羡之下车以来,十分不得其志,简直恨之入骨了。而今他升了官,终于要离开本县,二人自然亦是欣喜万分,也来大献起了殷勤。

    不免设酒贺行,如此盘桓数日,满城士绅百姓亦皆知道了。继之,四乡百姓也都传的扰扰攘攘。

    且说李羡之为官虽比不得包公、海公之贤,但也颇做了些爱民之举,因此很得百姓拥戴。百姓听闻他要离任,纷纷到县衙来叩求留任。

    李羡之每日解释是朝廷之命,他也无法。可百姓们总是不听,日日还来,搅得他疲惫至极。

    回到后衙,贺泰安半玩笑道:“羡翁得百姓如此爱戴,理当上书朝廷,再留一任才是。”

    李羡之心想:“此时江山社稷尚且难保,纵多留一任,全此一县三载又有何用?”不过他虽如此想,但这话终究是太过刻薄,并未出口,一时默然。半晌才道:“非我不愿留此,只是我经三年案牍之劳,深觉官场虚伪无味,已生了隐退之心。此次入京,定是周老师的一番好意,我也不好断然拂之。待我进了京,早晚是要当面禀辞的。”

    贺泰安听了,黯然道:“我三人聚在此共事三年,很是相得,难道今日一别,便要就此离散了么?”此话一出,不由牵出三人伤别之情来。

    赵文徽倒底洒脱,道:“聚是缘,散亦是缘,本是无常的事。况且此时离别,总念着白首再见,那时也是一件乐事!”

    贺泰安笑道:“你二人正值年富力强,恐怕不日我这一颗头就要白了!”说罢,三人一同大笑。

    笑罢,李羡之道:“我此去只是辞官而已,并非不做事。依我看,江南总是温柔之乡,非大丈夫立事之地。国之命脉所系,当在西北,此时流贼方盛,我辞官回乡,也正是为此。若二公果真有意,何不弃了此间小富贵,同往西北,以成大功。若是成了,免不了列土封疆,纵是不成,也落个血洒疆场,岂不豪迈?”

    话说到此,二人方知李羡之志向之远,一时咋舌。半晌,回过神来。赵文徽本是豪迈之人,又无家小拖累,当即道:“蒙李大人青眼,立功与否倒是后话,我正欲往西北游历一番,也算不枉此生。”

    贺泰安此刻已是年过四旬,自从西北回来,方才享了几年天伦之乐,一时有些犹疑不定,默然不语。

    李羡之见状也不勉强,转了话头,谈了些闲天各自散了。

    往后几日,李羡之一面候着接任之人,一面准备账册预备交接。不时仍有百姓士绅前来请留,自然一一好言打发。

    好在李羡之一任三年,在官场上并无交际,因此倒免了不少虚伪的聒噪,一心只等离任。闲暇之时,就与贺、赵二人把酒言欢,倒也很过了几天畅快日子。

    不觉又是七八日后,接任的新知县到了,免不了查账、查库,交接一番。忙了三五日,一切查点无误,方才交割完结。

    那新来的知县约五十余岁,由举人放官,从九品主簿累次过班升上来的,看着十分的敦厚老成,不过心术到底如何,却是无从知晓。也由不得李羡之不把县太爷的印把子交了,然后收拾行囊准备离任。

    李羡之赴任未带家眷,也无多少家私,除了到此后踅摸着收了百十卷古今的典籍,并无长物。这时,韩钏、金顺两个早带着衙役用油纸将书打了捆包好,其余衣物盘缠也打了一个包袱,就此搬了出来。

    贺泰安与赵文徽本欲再留着李羡之盘桓几日。一则周郎中又发来书信催促,再则李羡之恐百姓知道离期要来羁留,因此即刻便雇船启程。

    贺、赵二人无法,只好送李羡之离开。却说这日走的突然,并无几个人知道,不料尚未到码头,陆陆续续竟聚了成百上千的乡绅百姓,手捧着万民伞垂泣跪送。

    李羡之虽做过些爱民的举动,但迫于此时局势,也难免有不得已的苟且,自知无法当得如此殊荣大礼,一面还礼,一面扶众人起来。

    怎奈百姓淳朴善良,又兼着近年贪官暴吏横行,李羡之着些许善政在他们眼中竟被看得如同包公、海瑞再生一般。任凭李羡之如何祈求,百姓们总是不起。

    李羡之无法,只好在贺、赵及一班衙役的簇拥下匆匆登船。艄公拨动船桨,小舟离岸疾驰。李羡之立在船尾,望着仍旧长跪不起的百姓,一面感念其拥戴的厚恩,一面忧心其受恶吏欺凌的苦楚。胸中早激起一腔热血,两眼流下两行热泪。就在促狭的船板上,望着岸边重重跪了下去,深深叩了三个头,直到韩钏、金顺两个上前拉他,方才起来。

    渐渐地,小船已经驶远,再也望不到岸边。李羡之恨恨叹道:“悔不该当初爱惜自己的前程性命,未敢与钱、苗之流拼力一争,将其除掉。而今我一走,平湖万千百姓,又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我之罪大焉!”

    韩钏、金顺两个齐齐劝道:“老爷莫要自责,而今天下官场已是一边儿黑了,纵使除了钱、苗两个,更有十个这样的官被放出来。就是接任的新知县老爷,又有谁知其是好是坏呢?”

    劝了许久,李羡之方才放下这一遭,又想起适才匆匆作别,竟未能与贺、赵两个多说一句,一时五味杂陈,无限怅惘。任着片帆疾驰,江风拂面,向北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