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同窗谊

崇禧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梨花白枣花黄最新章节!

    谢扬来自山村,看着小县城里的事物,哪一样都是新鲜的,东张西望的,看不够的新鲜景儿。抽大烟这玩意儿,在老家的时候就听说过,那也仅限于听说,从来没有看到过有谁抽大烟。现在在县城里,身边到处都有,看到蜷缩在大烟床上抽大烟的那股舒服劲头,谢扬打心眼里感到羡慕和向往,真想试一试,那到底是什么滋味?

    在山村老家里,听说过谁谁谁家的孩子不学好,年轻轻的就抽上了大烟,结果到最后家里卖房子卖地,日子过不下去,冻饿而死。话虽那么说,但那毕竟是在乡下,乡下的事理与县城里还是有区别的。“近地薄田丑老婆”,这句话的意思,往深里说,小谢扬不是很明白,可是大体上说的就是土地离家近的、不是多么肥沃招人眼馋的才好;娶老婆也是一样,别太漂亮了,越是丑陋的老婆越是自己的老婆。可是,来到城里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儿,县城里有多少漂亮的媳妇姑娘,好媳妇都到县城里来了。抽大烟也是这样,乡下人只是抽不起大烟,才说抽大烟的坏处,城里人有钱,所以人家城里人抽大烟是一种时髦。

    小谢扬的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世界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没有把握好自己。

    同学里面,大的已经四五十岁了,孩子都比谢扬大许多岁。能够在县学里读书的人,家里都是家产万贯的,官宦富贾自不必说,就是一个地主,也是良田千顷的,谢扬在这里面,自然算是穷光蛋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该有多么可伶?

    穿的是粗布衣衫的谢扬,夹杂在穿着绫罗绸缎的同学之间,黯哑与光鲜一目了然。

    每天的早饭,谢扬能喝上一碗大米粥,吃上两根油条,那真是知足得很,感觉自小到大,没有享受到这样大的福气。在谢家庄老家,那顿顿都是地瓜粥,瓜干子当主粮。

    油条和大米粥,姑姑谢红英是不舍得吃的,那是单独为谢扬准备的,姑姑吃的,还是咸菜疙瘩窝窝头。

    中午饭人家同学们都有家人送来,大食盒一开,异香扑鼻,四喜丸子一盘,水晶肘子一盘,虾仁炒鸡蛋那是小菜,主食呢?大馒头!那几个岁数大一点的老同学,食盒里还有煮烫好了的四两即墨老酒哪。

    谢红英租赁的房屋,离着学屋比较近,每到饭时,谢红英都会给谢扬送来饭食,花样就不必细说了,无非是黄饼子和咸黄花鱼。

    谢扬也使性子,回家以后不是鼻子不是脸的,朝着谢红英发脾气。但是毕竟是有心计的孩子,发了一小会儿脾气以后,又会转回头来哄姑姑。唉!姑姑就是应该的吗?姑姑这又是图什么?

    同学之中,白姓、官姓和陈姓最多,都是富门富户的,家大业大,没有功名之前,县学里就是自己的家,吃住都在县学里,直到考上秀才,甚至有人直到考上举人。这些人读书就是自己的工作,来在这里是放长线钓大鱼,不急不躁,稳扎稳打。阳春三月好踏青,七月天热去避暑,九月深山看柿叶,雪野架鹰猎狐兔。

    谢扬也想这样,只是条件不允许。

    同学陈相年,家就在城边厢住,祖辈上家里就开油坊,几代人下来,积攥了好大家产,县城里的房屋,东南角上的一片都是他家的。

    陈相年的岁数要比谢扬大十几岁,对谢扬这个小兄弟十分好。每逢过年过节的,都要邀请谢扬到自己家里去,谢扬在人家陈相年的家里,算是开了眼,知道了什么才叫富人家。

    白姓同学里有一位叫白开升的,与谢扬也是十分相得,对谢扬的帮助非常之巨。

    白家在县里很是有名,县太爷的人情来往,差不多都是白家出钱出力出人管待。

    白家的一支,也是在乡村里,隔着谢扬的谢家庄不是很远,来到县学以后,俩人就认了老乡。老乡之间,自然是无话不谈。在白开升的身上,小谢扬学得了不少的东西。

    谢扬打小没爹没娘,待人接物之理,深有匮乏。跟白开升在一起,就像是跟着自己的大哥哥,谢扬甚是收益。

    白家讲究的是对人诚实,人,无论贵贱,都是朋友。

    想当年,上推三代,白家的日子过得比起现在还要派头大,就是因为待人不善,吃了大亏,从此以后,才接受了教训,待人接物和善了起来。谢扬这个时候遇上了白开升,谢扬就是受益者了。

    听白开升说起过,白家起家是靠种地,勤劳勤俭这些过程以后,慢慢富裕起来。接下来的几代人,就走上了读书做官的道路,日子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到了老爷爷这一辈人,家道就有些衰落,问题出在庄稼人的吝啬上面。

    白家居住的地方,紧靠官道驿站,来来往往的官员,络绎不绝。白家与驿站有相邻之宜,自然多有接送之礼。

    这期间,来来往往的官员之中,有本县的太爷愿见之人,也有不愿见之人,愿见不愿见的,白府不是县太爷本人,自然不是知道的很清楚。这样一来,不免县太爷不想见之人,白家通知了县太爷;县太爷相见之人,白府又误会了没有通报。一来二去的,白府与县太爷之间就有了不和谐。

    白家后来的当家人,养尊处优日久,慢慢就有些傲气产生,对本县的态度,免不了有些傲慢。觉得什么愿见不愿见的,还不都费的是白府的银子?你既然不愿见他们,好办,一律的都不见好了。打那以后,驿道上来了官家,白府就不告诉县上了,自家接待就是。

    这种情形持续了能有三五年光景,县上换了太爷。新来的太爷有自己的规矩,对于驿道来往的官员,极力巴结,不使一人空过。

    白家想到县太爷刚到,对自己白家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上任伊始,民生不问,先巴结官员,心里就老大不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