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陈海涛

明月不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谁与我同醉之创业传奇最新章节!

    陈海涛是在上大一时就开始了卖鞋生意。

    他从小在兰州长大,能考上北京的大学不但让他读书的学校倍增荣耀,而且整个家族也跟着欢天喜地,认为是好的征兆。

    他是父亲兄弟四个人所生的十几个孩子的老大,都说他带了一个好头。

    临去学校报到时,他那专做女式皮鞋生意的二叔说:“娃,去北京帮叔看着点,合适的话,我们把买卖做到北京去。”

    陈海涛半信半疑:“真的?”

    “叔说话算话。”

    陈海涛的二叔在西北地区一直专做女式皮鞋生意。

    他头脑灵活,敢想敢做,没有几年就积蓄了不少财产。

    兰州是内地最能吞吐外来品的城市,有从全国各地进货的习惯,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并不多见。也难怪,本地有的产品何必外省找,既麻烦、费力,又占压资金大,自讨苦吃。

    而兰州则不同,20世纪50年代支援大西北,兰州汇集了四面八方的人,他们不但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而且带来了各地的关系,使得兰州整座城市充斥着外地产品。

    陈海涛的二叔积蓄不少财产之后就开始专营上海女式皮鞋,他看准上海鞋在兰州的盛誉,做了几家皮鞋厂家的经销商。

    他所经销的上海皮鞋纤巧、款式多变,新颖秀丽,一直畅销市场,所以生意做得很顺利,渐渐成了气候。又过了两年,二叔的生意扩展到银川、西宁、西安几个西北城市。

    二叔曾经到过北京旅游,随着外地客起哄抢购,亲眼看见北京生意场面的火爆热闹。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到北京做生意,但他还有点自卑,觉得西北土气,没有那种大都市的洒脱和气派。

    站在北京大街街头,他仔细研究过商场橱窗里展示的各式各样女鞋,与自己经销的相差无几嘛。

    他感到自己有能力进京,只是如何下手的问题,这种一方面没有把握,另一方面又强烈渴望加入其中的心里,使他迟迟没有动手。

    他一直看中陈海涛的聪明肯干,此次陈海涛上北京读书,他觉得机会来了,在北京有了落脚之处,他的热望蠢蠢欲动。

    陈海涛上中学放寒暑假帮助过二叔做生意是经常的事,对生意并不陌生,好像是出于爱好,二叔的临别嘱托他很上心。

    大学刚刚报到完,他就独自一个人拿了份在北京火车站前买的地图,全北京城地跑。

    两个月后,二叔也来北京考察。他认为北京市场前景不错,但是汇集了全国各路大商人,竞争太激烈,不敢贸然大量投资。

    他只是在北京外城的东大桥、和平里、翠微路、天桥租了几个小柜台、小摊位,放了40多万元,生意一反从前在西北的大刀阔斧的风格,做成了小本经营。

    二叔很少来北京,西北地区生意面太大,脱不开身,全权委托陈海涛打理北京的星星点点。

    陈海涛虽然总是抱怨二叔缩手缩脚,投资小,形不成气候。三年多来,账面上还是陆续添到300多万元。

    陈海涛是有远见的人,知道文凭的重要,它是身份的象征,做商人,只有做成有知识有肚量的企业家才能让社会尊重,决不能像那些光着膀子练大摊的商贩,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大学期间,他做生意之余,读书是相当勤奋的。

    只是通常是抄杨军的笔记,他睡在杨军的下铺,两个人对许多事情的感悟差不多,聊的来,关系很好。

    陈海涛逃学旷课都是杨军打掩护,杨军也总是将自己的笔记让陈海涛抄,陈海涛有什么疑惑翻回头请教杨军。

    他那时并没有找杨军帮忙,一来杨军是学生会主席,怎么能拉拢腐蚀他不误正业,二来自己的学业也指望他呢。

    毕业前夕,陈海涛越来越看不上二叔的决策,原来几个营业点房租低,但是与金街银街比,顾客明显少的可怜。

    “没有人来,买卖怎么能做成!”

    他太看好的西单、王府井、北京火车站周边、前门大栅栏了,这些地方人来人往,密密麻麻,买卖异常踊跃。

    他认为,在这些地方做生意资金周转快,能够短时间获得大利润,当然,最大的问题是租金非常高。

    不过,货好、供货跟得上,出货迅速,再高的租金应该是不在话下。

    他几次和二叔商讨换租这些地方,二叔断然拒绝。

    二叔的理论是,几处小摊位可以分散风险,而客流量大的地方,风险过大,北京市场总资产滚到300万元,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在西单做,仅仅一个地方就可能将全部300万元吃进,其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并有一定客源的摊位会因为资金不足被拖垮,反而得不偿失。因此,二叔按兵不动。

    早几年二叔刚刚出道做生意,因为资金短缺,向亲戚们集资,他承诺让亲戚入股,过几年规模大了,年终就分红。

    可是,若干年过去了,生意越做越大,却从没有分过红利。强调资金周转不开几乎快成了二叔的口头禅,陈海涛的父母很有意见。

    陈海涛帮助盯管北京市场,二叔只是每年给他个30000元,算是报酬。

    陈海涛自然愤愤不平。

    他不满意二叔的做法,但不是消极对抗,他留个很大心眼,没有急于和二叔分手。

    他想的是第一步学艺,利用二叔的资金和关系,增长自己的生意嗅觉,锻炼自己捕捉市场苗头的能力。

    第二步是绕开二叔,借着二叔的声誉和关系,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伺机联络新的有实力的生意伙伴。

    所以,大学这几年,陈海涛表面上一直恭恭敬敬在给二叔卖力气,二叔对他很放心。

    他等待时机,并在这段期间铺就一张关系网。

    直到毕业前夕,一场稳准狠的关于亲属间股权的官司,使自己从此摆脱了二叔的控制,并从二叔哪里切来属于自己家庭的80万元。

    他还高姿态,信誓旦旦地帮助二叔继续料理原有的摊位,并把得来的80万元全部投向了繁华的闹市,投向了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理想。

    在西单的斯瑞特租柜台做生意是陈海涛自认为投资最成功的地方。

    这里每天销售额相当于二叔几个摊位一个星期的总和。

    半年之后,资金稍有松动,他又在前门大栅栏里的百货商场搞到了最为抢眼的柜台。

    这次叫杨军们过来帮忙,他盘算好了,打算把一直在斯瑞特卖鞋的表姐调往即将开业的前门,让杨军暂时顶替上来。

    他还要再从老家叫几个亲戚做伙计,西北人朴实,能吃苦,脑子不笨,略加调教生意便做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