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女尊大唐:我成了太子妃最新章节!
“这是太子给臣妾的私信,圣上还是别看了。”
把信收好了以后,长孙皇后也是慢慢地平复了下来道。
太宗见长孙皇后这样了,自然也是没有了办法。
回道:
“也罢!那朕就不看了。”
既然说是私信,那应该涉及不到朝中大事。
而且若是真的有朝中大事发生,太宗深知,皇后也还是很识大体的。
应该不至于为了帮太子瞒着什么事,而耽误了大事。
然后两人又闲聊了一阵,太宗便回去了。
因为两人不是住一块的。
只独自留下长孙皇后一个人,而此时……
长孙皇后这才有空又把那封信给拿了出来,拿出来的同时,还不忘暗暗地斥责太子的大意。
要知道,东晋有一个人也就是由于类似这样的大意。
本来说不定能当上尚书令的,结果却是错失了。
好端端的,一个信封里头,放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一边这样想着,长孙皇后也是重新摊开来,审视着这首诗。
木兰诗,木兰这两个字,她似乎有点耳熟。
可一时间……
她又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说过。
不过……
不管如何,记得不记得,接下来,她还是认真地看了起来。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只能说……
长孙皇后越是往下读,就越是感觉到这首诗的笔力非凡。
虽然开头有很多句子,都看似信口道出,就好像是完全不经雕琢,然而到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气势一瞬间就上来。
而且句子十分对仗,韵律优美。
而当长孙皇后看到最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更是不由得暗暗地称赞,此女子真奇女子。
这首诗歌没有了男人的那种征戍气,反倒是多了几分女子的香奁。
比如说“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句妙就妙在,它以一个女子的思念家人的角度,去写了一个千里奔赴战场的紧张过程。角度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读完。
不由得让长孙皇后心头原本对太子有点失望的心情一扫而空。
为这诗中的女子而不由得感慨。
只不过……
当她冷静下来后,便又发现,这似乎不太像是太子的字。
……
也就是在一刹那!
长孙皇后似乎想起来,也似乎全明白了!
这木兰,是北朝民歌的一部分。
歌颂的是当时北朝女子也有如同男子一般去打仗的。
这并不奇怪,你看看圣上的妹妹,平阳公主,就知道。大业末年,为了策应晋阳起兵,聚拢关中豪杰,发动司竹起兵,统领‘娘子军’,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军礼下葬的女性。
而这首木兰诗所写的,便正是这样的一件事。
但是,这首诗却又不单单只是为了写这一件事,而是有人要用这件事,用女子也可以当兵的风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字……是太子妃写的?”
长孙皇后有些不太确定地道。因为太子妃的字,她是见过的,实在是写得不怎样。但如果这是太子妃的字,那么,这逻辑也就说得通了。
“好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太子妃这怕不是想跟太子坐一起听政了?”
但为何,明明心中觉得太子妃这样不对,却还是觉得荡气回肠。
大概是因为这首木兰诗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吧。
“太子妃如今是越来越野,越来越难管教了~”
“同时,也越来越像是隋时的文献皇后了。”
“该不会是两人专门学着去的吧。”
只能说……
长孙皇后倒是一点都不担心,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可能是平常总是太子经常在出错,反倒是太子妃呢,向来都不见有什么错不说。
而且……
在她的印象中,还是一个极为喜欢讲道理的人。
试问这样人,她能不明白女人干政的坏处么?
她肯定很明白。
既然她要这么做,那肯定有她的道理。
只可惜。
在这木兰诗当中,却是并未表露。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当然,这做不得数。
因为太子妃跟木兰明显不同。
不过……
如果这诗真的是太子妃写的,那这句话也还是有它的意义的。
这首木兰诗,真的是让人越读越想读。
抛开太子妃想用这首诗来回应她。
长孙皇后觉得这首诗,是她见过的长篇诗歌里头,写的最好的。
然后……
想了想。
思考了一番对策。
到了下午,等圣上休息了一番过后。
长孙皇后这才带着这首木兰诗,去见太宗。
太宗看后。
也是对这诗非常震惊。
甚至还一度想起了自己的妹妹平阳公主。
木兰诗写的大体是北朝的事不假,但是完全体的木兰诗,应该是由唐人编写的。
尤其是这个‘策勋十二转’,在高宗,也就是李治以前,根本不可能凭军功获得十二转策勋。
可能以前民间就有流传着木兰诗,但民间的,估计也就是一个未完成版。
而到了李治的时期,这首诗终于得到了最终的完善。
其中,用词方面,也多有唐人的痕迹。
更有人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绝似太白五言近体。
可知,语文课本上的那首木兰诗,也是经过了多次修改,甚至最晚可能到李白时期,都仍在不断完善。
其实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木兰诗这首诗是没有作者的了。
因为改过的人可能太多了。
更别说,这首诗本来就是出自于民间。
谁有脸把自己的名字给署上。
由于太宗、长孙皇后都出身贵族,当然对民间的事情不算太了解。
但说她们完全不了解,肯定又是不准确的。
“这首诗写得好啊!”
“圣上是不是又想起平阳公主了。”
“对!想当初群臣都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只有太上皇力排众议,说鼓吹就是军乐,以前平阳公主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从古到今何尝有过这样的女子?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
“平阳公主的确是一位巾帼英雄。”
“不是,皇后,你这诗是从哪里来的?”
太宗便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