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考教徒弟(第三更)

胖一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杂家宗师最新章节!

    马府

    马晋有些惊讶的看着郭同众人,见这十个少年满脸认真,马晋也也不由严肃起来。

    “你们跟我来。”

    马晋眯了眯眼,领着众徒弟返回马府正房,半年未见,他要考教一下徒弟们的水平。

    ……

    说起来,马晋这个师父有些不合格,当初把一本《隋唐演义》扔给了徒弟们,然后除了检查一下进度,剩下的事很少过问。

    后来也就是郭同几个聪明的,背的较快,赶上马晋心情好时,给了一些指点。

    后来马晋离京,这些徒弟基本上就是放养了,马晋这个师父不在,没人监督,练不练功全靠徒弟自觉。

    其实这也不怨马晋,他对评书也只是个爱好,当初收徒弟也是不想让自己搞出来的评书消失,另外回馈一下那些支持他的客人。

    说白了,马晋对评书并没有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写书和仕途,甚至和鼎香楼比都要差一点,大概和编戏一样,属于兼职玩票。

    但今天十个徒弟那认真而坚定的眼神,震住了马晋,他恍然明白,也许评书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但对这十个少年来说,是他们出人头地的龙门。

    ……

    既然收了他们为徒,人家三个头磕在地上,口称马晋师父,那么这声师父马晋就不能白应,得对人家负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徒弟尊师重道,日夜供奉,师父也得授艺传业,教人吃饭的本事。

    这是做人的原则,是理,是德。

    所以,马晋重新对这事郑重起来,不说让这叫他师父的徒弟们光耀门楣,高人一筹,至少也得衣食富足,生活无忧。

    方不负,这十个少年那一声声真诚尊敬的师父。

    ……

    但马晋离开半年,也拿不准这些学徒,到底现在是什么水平,所以才打算考教一下。

    回到正房,马晋也不啰嗦,让郭同从房间里搬出一把椅子,他坐在院子里,开始让徒弟们一一上前接受他的考核。

    考核内容很简单,马晋从《隋唐》是里随便截出一段,让学徒们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

    这能让马晋最直接感受到徒弟们的水平,还是那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本事是骗不了人的。

    ……

    郭同他们既然敢找马晋,就已经做好了被师父考教的准备,马晋话音刚落,一个干瘦的少年就第一个站出来。

    “师父,我先来。”

    马晋点点头,这个徒弟他有印象,叫侯吉,名字起的很贴切,模样像猴,性子很急。

    这个候吉很聪明,嘴皮子非常利索,当初马晋让他们这些背绕口令和贯口时,他和郭同总是最先合格,单论口舌,他和郭同在众徒弟中能属翘楚。

    “你给为师说一段杨林战罗艺,不用铺垫,直接说就行。”马晋道。

    候吉点头应是,略一思索,便张开了口。

    “且说那文帝杨坚,听闻北齐大将罗艺来打冀州,连忙命皇弟靠山王杨林,统兵五万应战。

    这北齐大将罗艺,字廉庵,父名允刚。北齐因他功高,远封在燕山,世袭燕公。

    罗允刚中年早亡,所以罗艺在年少时,就袭了燕公之职。

    这罗艺为人刚勇,能使一杆滚银枪,胯下白玉追风马,有万夫不当之勇,娶妻秦氏,乃亲军护卫秦旭之女……”

    先不说侯吉的水平如何,起码隋唐背的很熟,马晋出题后,几十息就整理好情节,且书说的很通顺,没有出现什么磕磕巴巴的情况,显然平日是下了苦功。

    马晋心里赞许,表面却不动声色,继续听候吉说书。

    ……

    候吉说书谈不上有特色,但有板有眼,节奏不疾不徐,让人听着很舒服。

    “那罗艺道:“杨林,你要俺罗艺归顺隋国,必依俺三件事,若依,俺就顺降,如若不依,俺就拼着全军覆没,也誓死不降。”

    靠山王杨林闻言,道:“不知罗将军,是那三件事?”

    罗艺道:“我虽降隋,但三件事你们得答应,第一件,是俺部下兵马,须听俺调度,永镇燕山。

    第二件,俺名义虽降隋,却不上朝见驾,听调不听宣。

    第三件,凡有诛戮,俺自己得以生杀自专,你隋国不得干涉分豪。

    杨林,不知道俺提的这三件事你可应得。”

    杨林闻言,哈哈大笑道:“将军,此三件乃易事耳,将军放心,都包在老夫身上”

    ………”

    一段说完,侯吉的额头也流了一些汗水,他也不擦,立刻眼巴巴的看向了马晋。

    马晋也开口赞了一句,侯吉立刻眉开眼笑起来,马晋让他退到一旁等候,接着考察其他徒弟。

    ……

    就这样,马晋一下午听了十几段评书,有几个优秀的徒弟,像郭同、彭善,表现优异,马晋就让他们再说了一段,以便更好的了解。

    总体来说,这些徒弟给马晋很大的惊喜,十个人全部将隋唐背下来,没有一个偷懒的。

    也是,十二三的年纪,在早熟的大乾,已经算成人了,他们又是马晋精心挑出来的,本身就比同龄人聪明,该懂的事都懂。

    这些少年都是平民出身,有些甚至是穷苦人家,养不起才送出来学艺,他们对出人头地有些天然的渴望,能狠下心来吃苦。

    就算有一两个有心偷懒的,见到身边的师兄弟都在努力,也会不自觉跟着。

    所以,且不论书讲的如何,起码《隋唐》他们都记得非常熟,不敢说只字不差,但情节全部理顺,几乎马晋提问那段,徒弟们思考几十息就能往下说。

    但是,说书不是光靠背的熟就行的,不然随便找个人拿着书读给自己听就是了,还花钱干什么。

    评书评书,这个评字也很重要,说书先生得有自己的东西,砸挂留扣,嬉笑怒骂,得知道变通。

    这这一点上,这个十个徒弟有一大半达不到,评书说的太死,将背下来的隋唐稍微添点东西就讲出来,干巴巴的,对观众没有吸引力,这样上台,没两天就得让人轰下来。

    不过,也不是没有天赋好的,说书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小黑胖子郭同和彭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