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八十九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

搞笑的我来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难择路最新章节!

    跟着师哥征战天下这么多年,在师哥精心教导下,李得一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头小子。他如今已知人心险恶,虽然未能尽知人心,但也有所了解。人心这东西,最是黑暗难知,便是三叔已经超凡入圣,能前后看人五百世,也不敢说已经摸透人心。

    对于三国文官为何不支持文武分庭的原因,李得一心知肚明。

    一来,文武互相倾轧,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前平周朝初年,勋贵武将的地位一直在文官之上。由于平周开国太祖的个人原因,平周朝很长一段时间,文官地位低下。但随着天下平定,战事不起,渐渐地国家工作重心不可避免地从战争转向内政。文官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节节攀升。直到平周朝后期,没上过一天军校的那位皇帝在文官的支持下击败诸多竞争的兄弟手足,登上皇帝大位。从这位皇帝上台之后,文官的地位就彻底压过武将,直到平周朝灭亡。

    二来,自古军功乃是获得勋爵的最快途径。一般来说文官要想获得爵位,首先就要有足够的运气,熬过四品官这道天堑。然后,起码也要混成两朝元老,才有可能获得勋爵,而且大多都是光禄大夫这类名誉散爵。想要封公侯,就得混成一朝宰相,才有可能。天下文官多了去,宰相可不多,所以想通过这条路混得勋爵,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战功则不同。只要能打得胜仗,开疆扩土,很容易就能获得爵位。当然,这种观点,是那些只读过不知多少本兵书,却从未实际上过一次战场的文官的普遍想法。

    书读的多了,难免就自以为懂得多,为人就很容易傲慢,而傲慢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商。文官又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大多涉猎广泛。文官兵书读的多了,难免自以为打仗就那么一回事,是兵书上所写的五万胜三万,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是获得封爵的捷径。

    说实话,如今天下初定,不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粗却因为开国之功,能够位列公侯与国同休。这让那些自诩满腹经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官们如何不羡慕,如何能心中服气?

    不就是些许军功,有何难处!?吾亦能为之!这是三国大部分对兵事自以为熟悉,实际上却狗屁不通的文官的主要想法。

    但李得一对这些文官,并不在意。这种自以为是的文官,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根本不必考虑。李得一需要说服的,是魏直言,张子房,刘基这样文武兼备,胸有军略良谋的文官精英。

    同时,这部分人也是最难说服,因为他们都是有真本事的。

    李得一眼瞅着无法说服三国中那些文武双全的精英文官,只好把他们单独召集起来,与他们闭门密谈。

    “你们都是文武精通的能人,但似你们这类能人,百年难得一二。需知征伐之事,十胜不及一败。前平周朝时,数百年间从未战败,可自从韩未琦一战丧失北面精锐之后,平周朝从此一蹶不振。你们固然能统领兵卒打胜仗,可要是不把以文御武这个口子堵上,后世难免有不自量力之辈,也想要混得些军功。到时候一旦战败,可就是国朝衰落的开始。前平周朝殷鉴不远,你们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切不可因己之才能,就耽误未来的战事。”李得一道。

    三国几位英才见这李副团长铁了心要将文武分开互不统属,知道自己胳膊拗不过大体,又听这李副团长已经做出让步,允许他们去扶国军校教习,最终勉强点头答应下来。

    能文能武的文官毕竟不多,而好似魏直言,张子房这样的文官,多通情达理,李得一将他们劝服之后。剩余的文官就不足为虑,这第四条盟约最终也顺利得以通过。

    至于盟约中提到的扶国军校,由于前平周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所以这新的扶国军校,将由定北守备团出资重新建立,由定北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新的扶国军校位置,就在三国都城外,方便兼任校长的三国皇帝随时查阅军校学生。

    这第四条盟约通过后,李得一还单独与三国皇帝秘密商谈一次。

    在这次秘密会议中,李得一拿出前平周朝末代几位皇帝不上军校,因而不通兵事,任由文官统御兵马,导致国家战力倒退,最终亡国灭族的教训,说动三国皇帝立下祖训,要求后代继位君王必须打小与勋贵子弟一样,上军校接受教育。

    “为君者须得文武并重,方能外平内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前朝殷鉴不远,三位皇帝应当不忘前事。”李得一道。

    三位皇帝对此自然没什么异议,纷纷点头表示答应。

    李得一接着说道:“三代以后的皇子大多自幼生长于深宫中,养在妇人之手。待其成年之后,便不知民生多艰,故而继位之后,少有能体察民情的君王。因而历朝历代,开国头几位君王还能颇知民生不易,后来之君却大多昏聩愚笨。我这里有份皇子的教育章程,你们三位拿去看看。”

    三国皇帝接过来一看,李得一在里面着重提到,成年皇子要去地方上当两年县令,借以熟悉民生,了解百姓疾苦。李得一尤其重点点出,切不可相信那些饱学鸿儒的鬼话,把皇子天天束缚在经典书籍之中,导致虚度年轻时学习的宝贵时间。

    “我这话非是空穴来风,乃是总结历代几十位皇帝之后,才得出的经验之谈。”李得一道。

    平明国皇帝朱禄臣当年就听过李得一说过此事,回去之后,他也曾调来历朝历代皇帝传记翻看,发现事实却是如此。凡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全部由儒臣教出来的皇子,没一个是好皇帝,最后全部跟文官反目成仇,都是些昏庸败国之君。

    先贤有云:事非经过不知难。就好比民生不易,儒者虽常在书中感慨:“哀民生之多艰……”可若不是一番亲身经历,又怎么会知道稼穑之艰难?又怎会知道旱涝之可怕?这其中辛酸,不是书中寥寥几句哀叹,就能表述清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又好比战争之可怕,若不是亲身上过战场,见识过血淋淋的厮杀,人命在须臾间化为血水,怎么会对战事生起敬畏之心?怎么会真正懂得:“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最终,三国皇帝均表示全部接受李得一的建议,以后会仿照这章程,教导儿孙。

    接着李得一又对平汉国皇帝刘赖和平明国皇帝朱禄臣道:“你们两国太子婚后,我给他俩放半年婚假。半年之后,俩小子带着太子妃,返回定北县,继续接受我的教育。待其迈入俱五通境之后,我会让其正式归国。”

    两国皇帝一听,均表示太子婚后应该留在朝中,开始学着熟悉政务,学习批阅奏折,接受储君应该受到的教育。

    然而李得一却对此不以为然,道:“可拉倒吧,你们所谓的熟悉政务,不过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交给儿子却批阅,即便儿子批阅完,你们也要拿过来更改批评一番,绝不会让下面照着太子的意思去办。皇权独占么,这个你们当我不知道?”

    三国皇帝顿时尴尬不语。皇权独占,皇权不可分割。这是不能言诸于口,却又实实在在的铁一般的事实。

    李得一没理会三国皇帝,自顾自接着说道:“你们两国太子在我定北县时,可是辅助海强项和西门豹两位管理着数百万百姓生计。从春耕到秋收,各类事务都亲自参与其中,制定计划,亲自实施。你们两国太子现在是什么模样,你俩也都见过,该心里有数。”

    两国皇帝嘴上虽然不说话,心里也不由齐齐点头。儿子回来之后这几天,表现非常之好。朝中群臣,无论文武,皆对两位太子表现出极大地肯定和夸赞。

    论文,儿子言谈侃侃,却又不失礼数,知晓进退,说话点到为止,却又能十分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对于各类政务,更是都有所接触。

    论武,儿子如今已经迈入气壮境,身体强健,本事不错。而且又学得守备团练兵之法的精要,与一干功勋显赫的武将谈论起来,更是惹得一干傲慢无人的勋贵武将也忍不住称赞连连。儿子不光懂得练兵,更是亲自上过战场,参与过攻打统万城这样的旷世大战,身上那股战场上淬炼出来的气势,丝毫不比一干战功赫赫的武将差多少。

    无论文武,儿子都能镇住场面。这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更是江山传承的不二人选。

    但儿子毕竟是自己的,两国皇帝下意识不想承认自己没法将儿子教育到这么好,碍于面子,最终也没点头答应。

    李得一瞅着两国皇帝不大情愿,顿时来了气,怒道:“我叫你们儿子来我定北县,乃是为了他俩好,你俩犹犹豫豫像什么样子。你们俩再过几年就要步入晚年,皇帝到了晚年,经常会干一些昏聩的事儿。屠戮大臣,偏爱小儿子,嫉妒年轻的长子。这些事情,非常容易导致朝局动荡。我让你们儿子来我定北县实为避嫌,保护你们的儿子不受影响。”

    全天下,敢把这些话说的这么直白,估计也就李得一。

    两国皇帝一听,顿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迫于李得一的淫威,不得不点头答应。

    旁边李势銮最近一直在头疼自家几个儿子互相不大对付。尤其是太子李承乾,最近越发骄纵,经常干一些离经叛道的勾当,让李势銮大感头疼,却又没什么好方法教育太子。这会儿见李得一开口要照顾两国太子,他自然心中也有些意动。

    “驸马,朕的太子……”李势銮开口道。

    哪知李得一直接摇头道:“你那太子,如今性格已经定型,傲慢非常。即便是我,也难以将其拉回头,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李势銮闻言,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得一与三国在中神城下会盟一月有余,定北县终于送来他一直等待的一批东西。

    “这是我定北县农学院选育的优良种子,现分与你们三国。回去之后,推广耕种,增加收成。另外,我将派人亲自勘察三国水域,将三国水域连成一片,从此以后,走河运就能货通天下,互补不足。”

    李得一有两世记忆,自然知道交通的重要性。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由于没有蒸汽机,自然无法造汽车火车。那么水运就是唯一的选择,目前也只有定北县有这个财力,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人力,沟通三国水域,将三国主要河道连成一片,方便货物在整个天下流通。

    此事是大好事,三国皇帝自然痛快答应。其实促使三国皇帝答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未来丰厚的关税收益。为保证这关税始终能够落入国库,三国皇帝均打算回朝就立即下令,严禁沿河两岸官府私设关卡拦截过往船只抽取私税。

    至此,这次会盟彻底结束,李得一收拾东西,带着一干背嵬军骑兵准备潇洒打道回府。

    临行前,三国皇帝问李得一是否要将破败的中神城休整一番。李得一道:“不必,就让这被攻破的前朝都城立在这儿,以后每代皇帝都来观摩一番,也好体验体验亡国灭族的惨状,省得他们总想当昏君只顾自己享受。”

    三叔却在这时候,突然向李得一提出一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