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一介布衣,真的有机会吗?

世家千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最新章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才思泉涌,妙笔生花。

    令后世子孙,望尘莫及。

    陈济学问渊博,却做不出这样的文章。

    正如台上的戏曲所吟唱。

    “锦绣词句本从天上来。”

    “狂写诗词三百。”

    “如何请这妙笔,入我梦中来。”

    “我醉倚楼台,翁头请酒正豪迈。”

    “持盏行,人间清愁我初开。”

    “……”

    每一字,每一句。

    都很有穿透力。

    王勃、李白、苏轼都是天上的谪仙。

    陈济、王守敬都是人间的凡夫俗子。

    深涧的幽怨,细听可辨。

    情感的聚拢,犹如滔滔的江河。

    给人留下逝者如斯的惊叹与感慨!

    这本是愉快的曲调,充满一种豁达的思绪。

    而追逐古人步伐的读书人,能够听出曲外之音。

    他们身具人间的灵慧,却无法与天争高。

    一时间,陈济和王守敬的思绪都飘渺起来。

    等到一曲终了。

    王守敬袖袍鼓荡,好似临风而起。

    陈济深深一揖,感慨道:

    “志恒的境界,远超于我。”

    毕竟这一曲《春涧》,出自王守敬之笔,自成一派。

    虽不及谪仙,却也足够在当代独领风骚。

    陈济不禁黯然伤神。

    “从我入官场起,就没有境界一说了。”

    王守敬心怀忧虑,却总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

    任何事,都很难在他心里掀起波澜。

    “据说,朝廷已经在议论修书之事了。”

    “按照我的估计,明年就会正式地宣告。”

    王守敬透漏了一则消息。

    “太好了。”

    陈济喜气盈盈。

    解缙总裁《太祖实录》,成为了朱棣眼前的大红人。

    陈济没能赶上这一场盛宴。

    而《永乐大典》,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的。

    这是文人实现至高荣耀的一种途径!

    为政,需要不断地斗争,揣摩皇帝的心思。

    哪有修书纯粹?

    这等利国利民,又利于子孙后代之事,天下读书人当敬仰。

    “我一介布衣,真的有机会吗?”陈济有些不自信了。

    “以伯载的才学,何愁不能担任都总裁?”

    “通文馆的大志,就拜托伯载操劳了。”

    王守敬将一些志同道合的贤士汇聚一起,成立了“通文馆”。

    也就是大家一起读书分享所得的地方。

    “志恒,真的要这么做吗?”陈济忧虑道。

    “自然。”

    “若我功成名就,永乐大典里夹带一些私货,不过分吧?”

    “如果我失败了,所谓的通文馆学说,就等死后再放出来吧。”

    陈济知道这一条路到底有多难。

    所以他没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跟着并肩作战。

    什么强盗,什么掠夺。

    都是一场梦境罢了。

    大明不会更差,机遇还会再来。

    “明白了。”陈济坚定道。

    起初他也很难理解,后来逐渐被王守敬说服。

    遵循古制,王朝无法逃脱三百年的定律。

    土地被兼并,地方豪绅迅猛地发展,最后导致兵荒马乱。

    哪有什么农民起义啊。

    只不过是一群活不下去的人,在进行自我救赎罢了。

    王守敬与陈济商讨了一些细节,最终兴尽而归。

    他穿街而行,耳畔全是人间的喧嚣,烟火气息越来越浓烈。

    偶尔还会传来一缕缕悠扬的琴声。

    百姓所求,不过温饱罢了。

    是王守敬的出现,让句容逐渐有了野心。

    他们要过上富庶的日子。

    如今百姓如愿以偿,在整个应天府,都算活得滋润。

    商贾出门经商,百姓拜访亲戚,句容学子游学,不管到了哪里,都很有面子。

    王守敬与有荣焉。

    他回到家中,迎面遇到了左伯,询问道:

    “行李都收拾好了吗?”

    “好了,都好了。”左伯一脸傲气地道。

    “一些不重要的东西,直接委托给镖局就行了。”王守敬吩咐道。

    “好嘞。”左伯接着忙活去了。

    王守敬笑了笑,信步走向书房。

    他右手执笔,临摹了一遍王羲之的《鸭头丸帖》。

    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

    气韵自然,风神散逸。

    王守敬神思涌动,完全融入书帖之间。

    直到廖镛的出现,才打破这样的意境。

    王守敬也不恼,含笑问道:

    “广钟,你考虑好了吗?”

    王守敬升迁宁波知府,自然希望将廖镛带在身边。

    毕竟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了。

    以廖镛的家世、才学,不应该埋没在县吏中。

    可他心中有执念,久久没有散去。

    他之所以来到句容,是因为此地距离京师很近,能够随时获得恩师的消息。

    倘若去往了宁波府,廖镛心中有愧。

    “志恒。”

    “我不如你。”

    廖镛发自肺腑地感慨。

    人世间,能够像王守敬一样豁达的人很少。

    不是庸庸碌碌,就是陷入名利的陷阱。

    王守敬做事,讲究随心所欲,还能将事情做好。

    没有偏颇,也没有受委屈。

    朱棣入京,为难一员县令。

    结果王守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甚至多捐赠了百万两银子。

    无论是收钱的,还是出钱的,都很满意。

    这就是能力。

    王守敬能够升迁,廖镛一点也不意外。

    他整个人,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旁人。

    清官,以为王守敬是清官。

    贪官,也认为王守敬是同道中人。

    富可敌国,却从不贪图享受。

    如果当时句容豪绅没有配合,捐赠足够的银两,王守敬甚至想过自己掏钱。

    他有足够的实力,以及魄力。

    最令人惊奇的是,王守敬不怕皇帝知道他有钱。

    他没有家室作为皇帝拿捏的把柄。

    王守敬直接给皇帝送了新的把柄。

    什么样的官吏,对皇帝最忠诚?

    不是清官。

    他们敢怼皇帝。

    恰恰一些有能力的贪官,不敢对皇帝有丝毫的忤逆。

    巧妙的是。

    王守敬“贪”与“不贪”,全看皇帝怎么认为。

    他两袖清风,没有压榨民脂民膏,甚至反哺百姓。

    就算朱元璋在世,恐怕都要研究好一阵子,才能决断。

    “广钟,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走出来。”

    “我在宁波府等你。”

    王守敬没有强迫,给了廖镛最大的尊重。

    “好。”

    廖镛激动不已,他整理了一些着作,托付给了王守敬。

    “这些都是恩师所着,朝廷已经禁止收藏……还有一些我对恩师言行的记录。”

    “麻烦志恒交给广志,他会妥善处理的。”

    王守敬点头答应了下来。

    廖镛离开后,王守敬简单地翻阅了一遍,偶然间看到了“正学先生”四字。

    他神情一肃,似乎被什么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