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权谋

晏央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秦皇汉武最新章节!

    刘彻这身子如今不过是名三岁小童,尚未启蒙,平日里无甚要紧事,就将主意打到了百家秘籍上。

    然而,在发现自己寝殿的书架上摆放着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大宗秘籍,而自己却一个字也看不懂之后,刘彻果断地向燕孝王提出要提前自己的启蒙时间。

    当今武林中顶级功法难以数计,其中刀剑之道又占一大主流。墨家兼爱之道、法家霸道、纵横谋辩之道、道家逍遥之道、阴阳推演之道、兵家智勇之道、儒家仁爱之道,此数道刀剑皆宜,刘彻学习的便是儒、法之剑。此二道若是拿刀来,他也能使,不过不如剑术精通罢了。

    名家为惠施所创,后公孙龙将其发扬光大,乃是以言、行、声、势立于不败之地。行此道者,言也犀利,势也尖锐,以谋辩论长,以幻像惑人。所有以声制胜的武器皆宜。只是因其不稳定性,能成大气候者寥寥无几。

    农家为许行所创,与自然、动植物最为贴近,多精于医,攻于毒,长于术,亦是一大流派。此流派之人多行踪诡异,分散而居,或劳作于农田之中,或隐居于高山之上,或游走于市井之间,一眼望去,与等闲人没什么两样。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乃全才也,然凭此道晋升者,多年以来唯有武学奇才鬼谷子一人而已。当年自鬼谷子退隐之后,无人得以再揽杂家之风采,杂家也因此而没落。

    除杂家与名家外,其余学派弟子众多,这些弟子平日需得学习学派理论与武功心法两项。

    若只是学得理论,武艺上却全然不通者,绝不可能成为众大家的内门弟子,便连做外门弟子也不够格。是以,在江湖上行走的,极少见那等儒弱书生,至少也得是粗通武略的。若是在一众名士中武艺不精,任是你如何文采斐然,也要叫人瞧不起。

    刘彻当初虽然习儒法之道,但得到的秘籍毕竟只是残章,现如今渴求了多年的秘籍近在眼前,他却因为不识燕国字而学不得,岂不是如同将一堆宝物锁在箱中堆到那爱财之人面前,却偏生不给他钥匙?

    燕孝王本就觉得刘彻有大造化,对他提出想要提前开蒙的要求如何会不允?当下就表示,要令众名士聚集到燕国在昭王时建造的用以求贤的黄金台比文斗武,定会给刘彻找出个名师来。

    刘彻当下就拒绝了。他只是需要一人教他识文断字,故那人只需识得七大战国的文字即可,余下的却是不必了。这年头,师命极重,刘彻可没打算找个人在自己头上来管着自己。他虽愿为武学上不懂之处而向各派大家折腰,但请教与正儿八经地拜师可是两回事。况且,他如今的武学路子已经形成,若要特特找个师父来,岂不是一切都乱了套?

    燕孝王拿刘彻无法,只能允了他的提议,为刘彻寻了位儒家外门弟子做业师。儒家此时在江湖上分为八个流派,分别为子张之‘天问派’、子思之‘明诚派’、颜氏之‘长乐派’,孟氏之‘民本派’,漆雕氏之‘平舆派’,仲良氏之‘庄敬派’,荀氏之‘兼和派’,乐正氏之‘子春派’。此八派中,除‘兼和派’犹在崛起,‘明诚派’、‘长乐派’、‘民本派’尚还兴盛之外,其余四派皆已没落。刘彻所学的儒家功夫便是承自荀况所创的兼和派与孟轲所创的民本派。

    一个大派,往往分为数个小派,譬如法家亦是分了‘法’、‘术’、‘势’三派,虽派系不及儒家驳杂,但此三派如今正当兴盛,战力倒也不下于儒之一宗。

    如此,大派中蕴含小派,便构成了诸子百家。

    儒家八派虽一脉同宗,但各派所持观点皆不同,且都认为自己才是开山祖师孔仲尼的衣钵传承者。刘彻未来的业师便是出自并不显耀的‘庄敬派’。‘庄敬派’在汉代时理论和功法便已失传,可想而知,刘彻与他的这位业师理念恐怕会不大吻合。不过,刘彻倒丝毫也不担心。毕竟,业师次于经师、人师。业师虽也得几分脸面,分量却远不如后两者。

    那新来的业师从魏国而来,颇有些恃才傲物,对于自己只得了个小童业师的职务很是不满,言辞间便也带了出来。当然,这业师也只是嘴上抱怨几句而已,并不打算负气离去,他还想继续游学,得凑够盘缠。

    刘彻挑了挑眉,素日里只有他嫌弃别人的份,可曾有过别人嫌弃他的份?当下便与业师理论起来。他在朝中见多了那些文人打口水仗,说起来自也是很有那么些样子。

    那业师倒是未曾想过,刘彻这学生,看着小小一个人,口齿却甚是凌厉,三言两语就将他的话用《论语》驳了回去。自此,业师再不敢在刘彻面前拿大,两人算是较为平稳地度过了一段教学时光。

    刘彻是习武之人,记忆力极好,可称过目不忘。七国文字虽多,但他肯下苦功夫,学起来自是极快,大半年过去,刘彻便可出师了,连燕孝王也为刘彻骇人的记忆力而啧啧称奇。

    刘彻出师后,他的业师并未选择继续留在燕国,燕国王室便给了他一些酬金,又给备了车马,让他南下了。

    这一日,燕国似乎比往日更热闹些,刘彻对自己新买来的小厮阿琪道:“去打听打听,最近国内可有什么事发生?”

    阿琪不过七八岁大的一个孩子,长得却很是魁梧,看上去有十岁大。刘彻见他目光清澈,又不乏机灵,方才从黑行商人的手中买了他,而没有要婢女。若他还是从前的那个汉武大帝,自然不介意身旁有红袖添香,但如今身在战国乱世,他又只是一个小童,一名身强力壮的小子比一个娇娇弱弱的婢女可是顶用多了。

    阿琪得令,立马便匆匆地跑了出去,刘彻看着自己尚未写成的字,提着笔继续写了下去。

    虽国事目前还轮不到他来插手,但他早已习惯了把握国之大事的走向,定要弄个清楚心里才踏实。

    过了一会儿,阿琪回来了:“公子,小人听着,是周王不敌秦国,现如今正派人四处求救呢。”

    “君上什么态度,丞相什么态度?”刘彻揭过一页已写好的字,又换了另一份竹简。

    “这……小人不知……”阿琪羞愧地低下了头。

    “罢了,你不知道也属正常。怕是两人现如今还在争论着呢。”刘彻眯了眯眼,这次燕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其实并不重要。二周此番注定要亡于秦国之手,燕国积贫积弱,即便举国出动也难以改变这个事实。关键就在于,在这一次的政见分歧中,燕国内政的格局是否会有所改变?真是令人期待啊……

    刘彻预料到了燕孝王与丞相公孙操会因权力之争而有一系列举动,但他没有想到,公孙操竟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身上。

    当第二日他门口被塞了个人进来,说是公孙操之孙,要做他的伴读的时候,刘彻简直要被气笑了。且不说公孙操之孙已年满十五,岁数上不合适,就说他成日遛狗斗鸡不学无术的样子,哪里有资格做自己的伴读?真真笑话!不说旁的,若他果真是一个稚子,怕是要被公孙操这孙子带坏了去。况刘彻岂能不知,公孙操将他的孙子安排过来,分明就是想找个人看着自己。

    姬喜听闻这消息,立马递了话过来,让刘彻只管乖乖受着,一应事物由祖父与丞相决定。对于姬喜的话,刘彻表示,完全可以当作没有听见。

    刘彻冷眼看着自己房中的那个祖宗在宫中闹腾了一圈后,让阿琪直接丢了出去,又令阿琪当着众人的面数落那人的罪状。也不说丞相如何不好,单只将丞相之孙做过的每一件事说了一遍,最后总结其辜负丞相的心意辜负公子的信任,不配为公子伴读,甚至不配为士人后,便将他孤零零地留在了大街上。

    一些官员们心中暗自惊叹,这小公子竟这般厉害,全然不给丞相面子。倒是名士们对刘彻的做法颇为赞赏,在他们看来,刘彻这是小小年纪便极有风骨的表现。

    燕孝王一开始听说刘彻全然不顾及公孙操的颜面时,还为他的锋芒毕露捏了把汗。后来听说上将军乐乘对刘彻颇为欣赏,不仅亲自请刘彻上座,更是好吃好喝款待,有引以为莫逆的意思后,方才笑着摇了摇头:“这孩子……”

    上将军乐乘与丞相公孙操不合之事在燕国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一个孩子能够看出这些,并在开罪丞相之后立刻与上将军交好,令丞相也得顾忌着不得轻易对其动手,就很不容易了。乐乘虽是上将军,但素日里除了打仗之外万事不管,有的时候连燕孝王也说不动,这一次居然这样坦然地庇护一个孩子,也不知道这孩子是用了什么手段。

    燕孝王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这孩子对于权谋之道的掌控远在其父之上,竟是有种生而为王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