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三国之挣扎求活最新章节!
冬去春来,转眼一年过去了。嘉禾六年七月,冶县再度迎来了夏粮丰收。
去年七月,由于松阳柳氏贩来了粮米,使得冶县度过了最初的粮荒,夏收之后稻谷入库,根据统计夏收的粮食能够保证全县百姓不再有缺粮之厄。
有了钱粮的保证,随后马淳以县寺的名义颁布地方约法,发动百姓疏通水利,修建道路,建设公厕,集中粪便制作肥料。在新式种植法全面推广后,秋粮得到了丰收,马淳又号召豆麦间种,有了充足的肥料,冬小麦和豆菽也得到了丰收。
农户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家家都有了余粮,在粮价稳定的情况下,冶县百姓终于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天刚蒙蒙亮,胡阿多一把拉起还在酣睡的儿子,骂骂咧咧的骂道:“狗子快起来,太阳都晒屁股了还睡?今日要下地割稻,学堂先生放你农忙假不是让你回来睡觉的。”
狗子睡眼朦胧的擦擦眼角,嘟囔道:“我现在有名字了,先生给我取名叫胡建,别老是狗子狗子的叫了,让隔壁家的王立听了又要笑话咱了。”
“放屁!”胡阿多一瞪眼:“先生给你取了大名就不是我儿子了?老子愿意咋叫就咋叫,你还不乐意了。”想了想,终究不敢腹诽学堂先生,改口道:“那个......阿建,赶紧起来跟老子去割稻,咱家二十亩稻谷今日得割好咯,要是被雨淋了这半年就白干了。”
“知道了阿爹,我洗把脸就好。”胡建答应一声,起床到院子里打了桶井水擦脸。
胡阿多的浑家胡氏端了两碗黄米饭和一碟腌萝卜出来,嗔怪道:“你个夯货,咱儿子刚从学堂回来,都没睡个好觉就被你拎起来干活,累坏了身子咋办?”
转头对胡建道:“阿建,听说你们学堂昨天考试了?隔壁王老实天还没亮就在嚷嚷说他家小三考了个乙等,说是先生还夸赞他了,跟娘说说你考了个啥等?”
胡建头一仰,有些轻蔑的说道:“王立考了个乙等就瞎嚷嚷,我比他好,考了甲等。先生说我能排到前十,如果能保持到年底,可以去县里学堂,山长会亲自教导我们这些前十的学生。”
“真的?”胡氏眼睛一亮,道:“我就说咱儿子聪明,等晌午娘给你炖鸡吃,补补身子。”
胡阿多有些吃味,闷声道:“就考了一回前十能当饭吃?谷子不割就要挨饿。”
胡氏把饭碗往胡阿多面前一放,道:“咱又不是不让阿建去割稻,你唠叨个啥?阿建,等忙完了地里的事,你回学堂带几只鸡和一篮鸡蛋去谢谢先生。”
胡建三口两口扒完了早饭,抹了抹嘴巴,说道:“学堂规定不能送礼,娘,你就别操心了,先生说了,将来咱学成毕业帮县寺好好做事就是最好的报答。”说完拿着镰刀和老爹胡阿多一起出去了。
“这孩子...”胡氏抹抹眼角的泪水,转身去鸡笼里抓鸡,准备给父子俩好好吃一顿。
这样的一幕在金牛乡乃至冶县许多家庭都上演着。自从生活安定以后,冶县的百姓纷纷组成了家庭。甘瑰他们在老寨解救的一百多妇人基本上都成了家,嫁给当地青壮。
因为本县经历了战乱,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但那些没有媳妇的青壮男子由于都分配了土地,虽然暂时还不是自己的,不过根据县里的约法,归个人所有是迟早的事情。而且连续两年的丰收,家家都有不少的结余,所以吸引了不少临县适龄妇女远嫁过来。就算那些老弱之人,也成了临县妇女的抢手货。短短一年多,冶县人口居然增长了好几千,还有许多不入户籍的山越蛮族,也在冶县政策的吸引下纷纷入籍落户,摇身一变,成了正儿八经的的冶县百姓。
照这样下去,不用多久冶县就可以升格为上县了。
甘瑰却不管这些,他对民政事务丝毫不感兴趣,只是操练甘氏部曲。如今甘氏部曲已经扩充到三百人,县卒也达到一千人,甘瑰也不住在县寺,天天泡在军营。
自从马淳根据后世戚家军的战法提出以什伍为单位的作战概念后,甘瑰日日研究这种战法的可行性,时不时的召来马淳一起推演战术。
马淳也在这位名将之后的熏陶下渐渐的熟悉这个时代的战争模式,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许多战争知识。只不过他经历的战争场面实在太少,唯一就是跟老寨山贼打了一场,但山贼战力太差,对他帮助并不太大,只是让他不再害怕杀人而已。
甘瑰醉心于军事,把所有政务都交给了马淳来做,让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忙的每天脚不沾地,连学堂讲课都时断时续。但随着政务逐渐走上轨道,他慢慢的培养了一些本地士人,把一些事务交由本地士人打理。
比如让表现出色的郑旌担任了金牛乡啬夫。郑旌寒门出身,原先是豫章郡石阳人,少年时曾随郡中士人读过几年书,后诸葛玄和朱皓争夺豫章太守时破家流亡,逃到冶县金牛山。因为只会读书不精农事,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落魄生活,全靠那些邻里山越的接济才没有饿死。随春乱后被马淳编入民屯四十二什,因为能写会算,提拔做了乡佐,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
此人历经战乱遭遇坎坷,但在马淳的治下看到百姓们一步步从朝不保夕的困境中慢慢的生活安定起来,农户有钱有粮。原本已经得过且过陷入死灰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读书人向往的三代之治仿佛就在他眼前实现了。
作为圣人弟子自居的郑旌又怎会无动于衷,年近五十的他一面响应乡寺征除,帮助这些新来的热血青年做好丈量土地的工作;另一面又为马淳士农工商皆有道的思想所触动,深深的折服于这个十七岁的少年。
毕竟作为寒门出身的郑旌,即便当年在豫章郡读书再好也囿于身份而得不到一官半职,以至于大半生颠沛流离。如今马淳的思想犹如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大门,门里的景色是如此的瑰丽灿烂,让他情不自禁想要进入这扇大门,即便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计。
思想对于人的改变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年近五十的郑旌爆发出无穷的精力。很快凭着他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在金牛乡一帮年轻的乡吏当中脱颖而出,半年后以优异的考核成绩被马淳任命为金牛乡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