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市场化的口子

落月熔金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9中文网 www.79zw.com,最快更新从资本到文娱最新章节!

    《蝴蝶效应》在网络上各方面的口碑都很好,没有低于顾执的预期,也没有超出他的意想。

    和网络上绝大部分的赞誉不同,现实中《蝴蝶效应》受到的恶评要远多于好评。

    网络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尤其是小学生到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最多。在2000年,很多人都是因为扣扣才接触到了网络,才知道了什么叫做上网。

    有闲情在各大论坛上玩耍的,要不就是学历较高知识面广的那一批人,他们平时接触多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出国留学的也不在少数,对于网络这个刚刚兴起的平台比常人要热切的多。

    但是这批人在茫茫的网友中只是一小小部分,他们乐于接受没见过的东西,对于创新的兴趣远超过一成不变的传统。

    剩下的网民就是一群“小学生”了,这里并不是贬义的意思,更多的是形容这个群体单纯毫不做作的行事风格。

    他们上网不是为了创新,也不是为了发现什么新鲜事物,就连玩游戏都只是网络带给他们的附赠价值而已。

    其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玩儿。

    游戏,撕逼,撩妹,吹牛,看岛国小电影,这些都是当时的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网络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小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完全是和它的好玩与否挂钩的,越好玩的东西就越多人玩,投入的精力就会越多。

    例如游戏、小说,就是很好玩的东西,会被那么多人追捧。

    还存在另一种情况,一件新事物看起来或许不好玩,但是玩的人多了,不好玩也变得好玩了。

    例如风靡整个东南亚的非主流葬爱家族,莫名其妙根本看不懂的火星文,曾经都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效仿。

    “小学生”这个群体一般都被公众认为易于接受新事物,实际上只是他们的接受范围下限较低、上限较高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没什么是他们玩不了的。

    不过这些都是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代才有的特征,后来网络发达了,多样化的信息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大家变得越来越早熟,同时别有用心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学生”这个群体恐怕就真的只存在于小学生里了。

    言归正传,《蝴蝶效应》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华国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是一部完全面向市场的影片。

    不管是从影片的内容还是宣传方面,都着重在市场化这个角度上。

    华国电影的市场化由冯晓刚的贺岁电影开始,在茫茫多的“富含深刻现实意义”的国产电影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普通观众们也能享受到电影带来的乐趣。

    反省社会、反省人性的电影不是说不好,可是总不能只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反思自我,不让人放松放松调剂一下生活吧。

    大部分人平时上班上学就已经够心累的了,社会上每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已经够憋屈的了。

    看个电影无非就是想忘掉现实,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大脑寻找一片休憩的空地。

    一场电影下来非要让人感受到人间疾苦、生活不易,上天不公、社会无良,那人家又何必去看你的电影,全世界每天还不都是这个样子。

    冯晓刚成功开了一道口子,只是这道口子太小,容得下喜剧片,容不下商业片。

    而且他自己也看不起这种类型的电影,一心想往“深度”发展,拍出来完全就是为了替华宜挣钱罢了。

    华国电影直到张亿谋的《英雄》出世,才开始走向真正的市场化,也就是所谓的大片时代。

    原本细缝一样的小口子,在国师的蛮力冲击之下,直接被全部撕烂了。

    仅凭这一点,张亿谋就是伟大的,他对华国电影产业的推动几乎是无人能及的。

    很难想像一个在原本领域已经被称为大师的张亿谋,竟然会倒戈拍出《英雄》这样的纯商业电影。

    在国内究竟会承受怎样的谩骂和抨击,下决定的时候他就已经预料到了吧?

    国师,国师,他为国产电影走过先路还算少吗?

    国产电影市场化从《英雄》开始,不过现在凭空多出来一个《蝴蝶效应》,同样是商业片,就影响力而言肯定远比不上《英雄》,可在冯导的基础上撕开一道中等口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理应承受的抨击是绝对不会少的。

    传统媒体上,包括报纸、电影杂志、电视等,各大专业影评人对《蝴蝶效应》的差评扑面而来,主要都集中在没有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脱节,内容痴人做梦,精神层面空洞,没有社会价值这几个方面。

    许多老一辈的电影人也纷纷发声,指责《蝴蝶效应》的主创不懂电影更不懂社会,这种电影拿出去评奖,就是一个笑话,完全在丢华国电影的脸。

    其中就有一位刚刚出名的导演加入了批斗场——贾樟科。

    贾樟科目前拍出了《小武》和《站台》两部电影,分别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在文艺圈的名头已经不小了。

    他是专注于国内现实题材的人文主题类导演,一直执着于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受国外各类大奖的钟爱,国内的广大群众知道他的还真不多。

    他拍的电影一亮相就会自动加上一顶“好电影”的帽子,在众多文艺青年眼中,他镜头下的华国才是真正的华国。

    有的影迷们一向推崇贾樟科不向好莱坞电影投降,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题材。

    这话说得没错。

    可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展现国内穷苦愚昧这个类型的电影,就那么容易得奖呢?

    贾樟科是不是早就向各大电影节投降了呢?

    国内的观众们早就被他抛弃了,不是吗?

    好莱坞是洋人办的,电影节也是洋人办的,怎么拍商业电影就是华国电影向好莱坞投降,专门拍批判华国现实题材的电影就不是向西方的意识形态投降呢?

    这次贾樟科没有无脑批评《蝴蝶效应》,只是指责电影对现实的关注太少,对幻想的执着太多。

    对于这些批评顾执完全不在乎,全都安然受下了。他还经常给宁皓、刘晔和汤惟打电话,让他们不要多想,要是被骂得难受了,就关注关注票房成绩。

    和传统媒体上的主流声音不同,《蝴蝶效应》的票房节节高升,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达到了1400万,远远甩开了《一声叹息》和《碟中谍2》,成为了一周票房冠军。

    票房的势头强劲,几位主创人员的名气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媒体的采访更是挡都挡不住,如今都不用中影花钱,《蝴蝶效应》就自动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了。

    而且给宁皓他们带来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

    至于咱们的顾同学,于他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