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四

第240章瞒天过海暗遣兵(四)

一支军队正穿行在横山的峰谷之间。

站在队伍中段,向前望不到头,向后望不到尾。

浩浩荡荡,人马数以万计。

前军已踏入横山南麓的谷地,而后军犹在云山深处。

西夏国相梁乙埋便身在这支队伍之中。

骑着一匹河西骏马,头戴饰着金花的毡帽,套了一身紫花窄袖的圆领长袍,一条金带系在腰间,虽然是汉人,但完全是党项贵人的装束。

梁乙埋是当今西夏太后的弟弟,也即是西夏国主秉常的舅舅。

尽管他刻意留起了胡子,但依然遮不住他的年纪。

他的姐夫毅宗谅祚,作为景宗元昊的幼子登基时,刚满周岁。

做了二十年的兀卒,因在亲征大顺城的过程中中了一箭,三年前因箭疮不治而驾崩,那时也才不过二十一岁。

虽然梁氏比谅祚年长,但也只大了几岁,今年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十,而梁乙埋更是只有二十九。

这对年轻得过分的姐弟如今掌握着西夏国政,梁氏以太后临朝,而梁乙埋则做着国相。

他们的汉人身份,是他们能坐稳两个位置的主因。

换作是其他党项大族就决没有这般好运。

野利家、没藏家,这两个分别出过两任皇后的党项豪门,就是因为太过强盛,被元昊和谅祚前后铲除。

而梁氏因为汉人的身份,没人会担心他们能谋国篡位,在谅祚死后,反倒因此得到了宗室们的支持,加上豪门各自牵制,也默认了他们的地位。

不过梁氏姐弟并不是就此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能满足那些欲壑难填的豪族,梁氏姐弟就坐不稳江山。

西夏国的国计只有一半能靠着自产。

剩下的缺额,大部分要依靠宋人的岁赐补足,每年大约二十万贯上下的银绢,对西夏来说是个不容有失的收入。

但岁赐往往都要分赐给臣下,并不足以填补亏空,剩余一部分就是要靠劫掠。

故而西夏免不了要年年用兵,等财物抢到手,再上书东京求和,照样拿着岁赐。

但自从东朝新君即位之后,这一套招数就越来越难了。

梁乙埋叹了口气,脚下虎狼群伺,即便是身居高位,也一样睡不安稳。

而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强硬,这两年已经陆陆续续吃好几次败仗,尤其是绥德城一役,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八座寨堡,竟然在一日之间被全数踏破,让他在朝中没少被人冷嘲热讽。

今次梁乙埋领军南下,也是被逼着打起先发制人的主意。

原本与他作对手的郭逵被替代陕西宣抚韩绛替代,领军的又是惯来爱冒险的种谔,东人在横山的动作越来越大,这手已经卡到大白高国的脖子上了。

再不有所反应,横山难保,银夏怕是也要丢了。

“绥德……”

梁乙埋低声念着自己折戟沉沙的地方,宋人有了这座无定河畔的城池,就等于在横山有一个稳固的据点。

不但鄜延路的防线大幅向北延伸,同时也震慑了周边的蕃部。

据梁乙埋所知,横山南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蕃部与宋人暗通款曲。

横山不容有失,丢了横山,银夏也保不住。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